下一次,是人生最大的陷阱!
今天和大家聊一个几乎拖垮过我们每一个人的“病”——拖延症。它不是懒,而是一种深度的自我消耗。我们常常因为“下一次再说”这个念头,与改变命运的机会失之交臂。
回首我走过的路,从报社辞职到专注托管,每一次看似“冲动”的决定背后,其实都是对拖延的彻底宣战。这篇文章,是我与拖延症搏斗多年的心法分享,希望能给你带来一点决断的力量和具体的方法。
01你的人生,是否也输给了“下一次”?
“晚点吧”、“下次再说”、“再考虑一下”……
这些话,你是不是也经常对自己说?当我们纠结于“要不要做”、“现在做还是晚点做”的时候,内心其实已经上演了一场天人交战。但我想告诉大家一个残酷的真相:当你开始纠结,你的大脑在潜意识里已经给出了最终的答案——那就是“不做”。
拖延症的结果,从来都不是“晚点再做”,而是“干脆不做”,最后不了了之,空留一句“如果我当初……就好了”的遗憾。
反过来,一个更重要的洞察是:事实上,凡是让你纠结的事情,正确的答案恰恰应该是“做”。 因为那些你毫不犹豫、斩钉截铁就拒绝的事,往往是你本能就觉得不对或不需要的事。而纠结,说明它触动了你,说明它有价值,说明你内心渴望改变。
正是拖延症,让我们在人生的十字路口,做出了与正确方向背道而驰的选择。一错再错,一事无成,根源往往在此。
02四大病因:揪出拖垮你的“真凶”
要治病,先找病因。很多人以为拖延是因为懒,其实不然。根据我的观察,拖垮我们校长和老板的,往往是以下四个原因:
1. 过于“勤奋”,反而无处发力。
你不是懒,恰恰是太“勤快”了!学校里,你既是老板,又是执行校长,是老师,是采购,是客服,还是家里的顶梁柱……事事亲力亲为,角色太多,想要的太多,导致精力极度分散。当一个新的机会(比如一次至关重要的学习)出现时,你明明知道它好,却因为已经“接不住”了,只能本能地说“晚点再说”。你的拖延,是因为你被自己的“勤奋”淹没了。
2. “想”得太多,“干”得太少。
我们对一件事在启动前,总是习惯性地把它想得无比复杂和庞大,自己在脑海里预设了重重困难,最终被这种“想象中的工程”吓倒,感觉无法承受,只好放弃。这就是“完美主义是成功的天敌”。你想等到万事俱备,但东风永远不会吹给不起航的人。
3. 对结局期望过高,害怕失望。
我们总是期望做一件事就能得到完美的结果,回报要立竿见影。但当初步评估发现可能达不到那个完美的预期时,我们便轻易地放弃了。这是一种“全有或全无”的思维陷阱。事实上,做任何事,收获都是一个过程,而不是一个瞬间。
4. 活在过去或当下,唯独不敢活在未来。
有些人活在过去的成功光环或失败阴影里,走不出来;更多人则是活在当下,觉得“现在这样也挺好”,学生不缺,收入稳定,缺乏危机感,也失去了梦想的牵引力。没有了对未来的渴望,人就失去了起飞的动力。没有压力,何来动力?
03四大心法:让我告别拖延,说干就干
知道了病因,就要对症下药。这四条心法,是我亲身实践,并且带领晋级团队穿越无数转折点的利器。
心法一:抓住核心,放下“三关”求“一关”
人的精力有限,我们必须学会做减法。请把所有事情分为四类:
紧急的事:比如收钱、处理突发火情。这类事必须立刻做。
重要的事:比如学习、打造团队、构建体系。这类事让你值钱,能带来持续的赚钱能力,必须重点做。
次要的事:比如省钱、琢磨怎么花钱。这类事要尽量简化,高效处理。
无关的事:与你的核心目标——赚钱和值钱——无关的一切,果断“断舍离”。
作为老板和校长,最紧急的事是赚钱,最重要的事是让自己和机构值钱。你要清醒地认识到,一旦你值钱了,很多眼下困扰你的问题(比如家庭开销、孩子教育)都能用钱更好地解决。分清主次,把精力聚焦在核心矛盾上,你才有空间接住新的机会。
心法二:分解任务,用“两分钟法则”启动
别总想着一下子啃下硬骨头。任何复杂的任务,都把它分解,从最简单、最容易的部分开始。
立即做,别多想。 很多事情,只要开始做,做着做着思路就清晰了,方法就出来了,帮手也会出现。
这里分享一个极其好用的“两分钟法则” :当你决定做一件事时,先判断一下,有没有什么相关的步骤是在两分钟内能完成的?有,就立刻去做。
比如,你想带领团队学习一个新理念,与其绞尽脑汁设计全套方案,不如现在就花两分钟,把相关的文章发到群里。这个简单的动作,本身就是推动。
我通过自己先拿起书本阅读这个“两分钟动作”,最终带动了女儿也爱上读书。行动,是最好的说服和教育。
心法三:设想最坏结局,看自己能否承受
当我们因纠结而裹足不前时,不妨换个思路:往最坏的地方想。
问自己一句:“如果这件事最坏的结果发生了,我能承受吗?我的事业、我的家庭会因此崩溃吗?”
当年我投资拍电影,三天内要做出巨额投入的决定,无比纠结。一位老领导问我:“这钱全赔了,你受得了吗?”我审视了一下自己的状况,发现能承受。好,那就不再纠结,立刻签合同、打款。这个决定让我体验了完全不同的人生,这笔“学费”花得值!
当你发现最坏的结果也不过如此,你就能卸下心理包袱,轻装上阵。
心法四:相信梦想的力量,不做“太现实”的人
人之所以为人,是因为我们有梦想。拖延症的终极病因,是理想的泯灭。一个像算盘一样太现实的人,每一步都要看到即时的回报,是不会有大出息的。
我人生中那些最为人赞叹也让自己自豪的决定,在当时看来都有些“冲动”和不切实际:从报社辞职、all in 托管、拍电影、做动画、转型线上营销……这些都不是在百分之百把握下做出的,而是因为我相信它们代表的方向和未来。
梦想,不是虚无的幻想,而是基于趋势判断的战略远见。 它让你看得更远,从而不被眼前的琐碎困扰,爆发出强大的行动力。
04见证:那些因“不拖延”而抓住的转折点
回首过去,我庆幸自己在几个关键节点,没有说“下一次”。
当年从报社辞职,我没有犹豫,认准了托管这条路,才有了今天的晋级。
疫情封控期间,我深感个人与家庭发展的受限,尽管公司资金紧张,我仍毅然决定为家人换一个环境。这个果断的决定,让我如今在海外能更聚焦地工作和创新,也让孩子拥有了更快乐的童年。
包括我最近的戒酒、戒面、控制体重,都是“说干就干”。我深刻地体会到,拖延症最终带给我们的,永远是内心的挫败和遗憾;而立即行动,哪怕结果不完美,带来的也是畅快和能量。
同时,我也痛心地看到,我们有些加盟校长,因为一时的拖延,错过了命运馈赠的礼物。2020年,我们推出全免费的校长老师内训会,有的校长带着团队来了多次,收获巨大;也有的校长,因为各种原因,一次都没来,错过了在那个艰难时期最有力的扶持。
我想告诉大家:人生,是赢在转折点,而不是起跑线或终点。 每个转折点到来时,都不会敲锣打鼓,它看起来可能就像一次普通的学习机会、一次深入的考察、一次需要你暂时离开舒适区的尝试。你说“下一次”,机会就真的走了,而且往往,没有下一次了。
结语行动起来,做人生的“行动派”
不管你现在正为什么事而纠结——是出来学习,还是引进一个新项目,或是下决心整顿团队——我希望你读完这篇文章后,能问自己一句:
“这件事,最坏的结果我能承受吗?”
如果能,就请你不要再给自己“下一次”的台阶。
抓住主要矛盾,分解任务,从最简单的那一步开始,立刻去做。
让我们一起,战胜拖延这个心魔,抓住属于我们每个人的转折点,做自己人生的“行动派”!
回首我走过的路,从报社辞职到专注托管,每一次看似“冲动”的决定背后,其实都是对拖延的彻底宣战。这篇文章,是我与拖延症搏斗多年的心法分享,希望能给你带来一点决断的力量和具体的方法。
01你的人生,是否也输给了“下一次”?
“晚点吧”、“下次再说”、“再考虑一下”……
这些话,你是不是也经常对自己说?当我们纠结于“要不要做”、“现在做还是晚点做”的时候,内心其实已经上演了一场天人交战。但我想告诉大家一个残酷的真相:当你开始纠结,你的大脑在潜意识里已经给出了最终的答案——那就是“不做”。
拖延症的结果,从来都不是“晚点再做”,而是“干脆不做”,最后不了了之,空留一句“如果我当初……就好了”的遗憾。
反过来,一个更重要的洞察是:事实上,凡是让你纠结的事情,正确的答案恰恰应该是“做”。 因为那些你毫不犹豫、斩钉截铁就拒绝的事,往往是你本能就觉得不对或不需要的事。而纠结,说明它触动了你,说明它有价值,说明你内心渴望改变。
正是拖延症,让我们在人生的十字路口,做出了与正确方向背道而驰的选择。一错再错,一事无成,根源往往在此。
02四大病因:揪出拖垮你的“真凶”
要治病,先找病因。很多人以为拖延是因为懒,其实不然。根据我的观察,拖垮我们校长和老板的,往往是以下四个原因:
1. 过于“勤奋”,反而无处发力。
你不是懒,恰恰是太“勤快”了!学校里,你既是老板,又是执行校长,是老师,是采购,是客服,还是家里的顶梁柱……事事亲力亲为,角色太多,想要的太多,导致精力极度分散。当一个新的机会(比如一次至关重要的学习)出现时,你明明知道它好,却因为已经“接不住”了,只能本能地说“晚点再说”。你的拖延,是因为你被自己的“勤奋”淹没了。
2. “想”得太多,“干”得太少。
我们对一件事在启动前,总是习惯性地把它想得无比复杂和庞大,自己在脑海里预设了重重困难,最终被这种“想象中的工程”吓倒,感觉无法承受,只好放弃。这就是“完美主义是成功的天敌”。你想等到万事俱备,但东风永远不会吹给不起航的人。
3. 对结局期望过高,害怕失望。
我们总是期望做一件事就能得到完美的结果,回报要立竿见影。但当初步评估发现可能达不到那个完美的预期时,我们便轻易地放弃了。这是一种“全有或全无”的思维陷阱。事实上,做任何事,收获都是一个过程,而不是一个瞬间。
4. 活在过去或当下,唯独不敢活在未来。
有些人活在过去的成功光环或失败阴影里,走不出来;更多人则是活在当下,觉得“现在这样也挺好”,学生不缺,收入稳定,缺乏危机感,也失去了梦想的牵引力。没有了对未来的渴望,人就失去了起飞的动力。没有压力,何来动力?

知道了病因,就要对症下药。这四条心法,是我亲身实践,并且带领晋级团队穿越无数转折点的利器。
心法一:抓住核心,放下“三关”求“一关”
人的精力有限,我们必须学会做减法。请把所有事情分为四类:
紧急的事:比如收钱、处理突发火情。这类事必须立刻做。
重要的事:比如学习、打造团队、构建体系。这类事让你值钱,能带来持续的赚钱能力,必须重点做。
次要的事:比如省钱、琢磨怎么花钱。这类事要尽量简化,高效处理。
无关的事:与你的核心目标——赚钱和值钱——无关的一切,果断“断舍离”。
作为老板和校长,最紧急的事是赚钱,最重要的事是让自己和机构值钱。你要清醒地认识到,一旦你值钱了,很多眼下困扰你的问题(比如家庭开销、孩子教育)都能用钱更好地解决。分清主次,把精力聚焦在核心矛盾上,你才有空间接住新的机会。
心法二:分解任务,用“两分钟法则”启动
别总想着一下子啃下硬骨头。任何复杂的任务,都把它分解,从最简单、最容易的部分开始。
立即做,别多想。 很多事情,只要开始做,做着做着思路就清晰了,方法就出来了,帮手也会出现。
这里分享一个极其好用的“两分钟法则” :当你决定做一件事时,先判断一下,有没有什么相关的步骤是在两分钟内能完成的?有,就立刻去做。
比如,你想带领团队学习一个新理念,与其绞尽脑汁设计全套方案,不如现在就花两分钟,把相关的文章发到群里。这个简单的动作,本身就是推动。
我通过自己先拿起书本阅读这个“两分钟动作”,最终带动了女儿也爱上读书。行动,是最好的说服和教育。
心法三:设想最坏结局,看自己能否承受
当我们因纠结而裹足不前时,不妨换个思路:往最坏的地方想。
问自己一句:“如果这件事最坏的结果发生了,我能承受吗?我的事业、我的家庭会因此崩溃吗?”
当年我投资拍电影,三天内要做出巨额投入的决定,无比纠结。一位老领导问我:“这钱全赔了,你受得了吗?”我审视了一下自己的状况,发现能承受。好,那就不再纠结,立刻签合同、打款。这个决定让我体验了完全不同的人生,这笔“学费”花得值!
当你发现最坏的结果也不过如此,你就能卸下心理包袱,轻装上阵。
心法四:相信梦想的力量,不做“太现实”的人
人之所以为人,是因为我们有梦想。拖延症的终极病因,是理想的泯灭。一个像算盘一样太现实的人,每一步都要看到即时的回报,是不会有大出息的。
我人生中那些最为人赞叹也让自己自豪的决定,在当时看来都有些“冲动”和不切实际:从报社辞职、all in 托管、拍电影、做动画、转型线上营销……这些都不是在百分之百把握下做出的,而是因为我相信它们代表的方向和未来。
梦想,不是虚无的幻想,而是基于趋势判断的战略远见。 它让你看得更远,从而不被眼前的琐碎困扰,爆发出强大的行动力。
04见证:那些因“不拖延”而抓住的转折点
回首过去,我庆幸自己在几个关键节点,没有说“下一次”。
当年从报社辞职,我没有犹豫,认准了托管这条路,才有了今天的晋级。
疫情封控期间,我深感个人与家庭发展的受限,尽管公司资金紧张,我仍毅然决定为家人换一个环境。这个果断的决定,让我如今在海外能更聚焦地工作和创新,也让孩子拥有了更快乐的童年。
包括我最近的戒酒、戒面、控制体重,都是“说干就干”。我深刻地体会到,拖延症最终带给我们的,永远是内心的挫败和遗憾;而立即行动,哪怕结果不完美,带来的也是畅快和能量。
同时,我也痛心地看到,我们有些加盟校长,因为一时的拖延,错过了命运馈赠的礼物。2020年,我们推出全免费的校长老师内训会,有的校长带着团队来了多次,收获巨大;也有的校长,因为各种原因,一次都没来,错过了在那个艰难时期最有力的扶持。
我想告诉大家:人生,是赢在转折点,而不是起跑线或终点。 每个转折点到来时,都不会敲锣打鼓,它看起来可能就像一次普通的学习机会、一次深入的考察、一次需要你暂时离开舒适区的尝试。你说“下一次”,机会就真的走了,而且往往,没有下一次了。
结语行动起来,做人生的“行动派”
不管你现在正为什么事而纠结——是出来学习,还是引进一个新项目,或是下决心整顿团队——我希望你读完这篇文章后,能问自己一句:
“这件事,最坏的结果我能承受吗?”
如果能,就请你不要再给自己“下一次”的台阶。
抓住主要矛盾,分解任务,从最简单的那一步开始,立刻去做。
让我们一起,战胜拖延这个心魔,抓住属于我们每个人的转折点,做自己人生的“行动派”!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