晋级教育
托管班加盟

托管校长“变形记”:一场大别山心灵之旅

前段时间,窦昆老师带着十几位校长,走进大别山深处一座名叫“后山书院”的地方。这一路山高路远,有人改签机票、有人连夜打车、有人落泪感慨……
 
为什么我们非要去这么偏远的山村?
 
在这里,有一位退休老人用十年时间,将废弃的村屋变成国家级书院;一对夫妇用半生积蓄,点亮了山里孩子的读书梦。
 
今天,窦昆院长想把这份感动和启发分享给你们——无论你是父母还是老师,或许都能在这里找回初心与力量。
 
后山书院
01为什么带大家走进深山?
有人问:为什么要带大家去后山书院?那里有什么可看的呢?
答案很简单:人都需要“精神充电站”。
1、揭开晋级中标背后的真相
今年年初,晋级第一次中标麻城政府的“一老一小一残”项目,518万。消息一出,全国托管行业一片哗然,很多业内校长都在问:“凭什么是晋级?”
答案不在招标文件里,而在后山书院。
当年,我在这里设立“晋级读书奖”,偶然结识了麻城民政系统负责人。正是这段缘分,让我们有机会捕捉到政策的风向。中标的关键,不是技巧,而是长期扎根的诚意。
我带校长们去,就是想让大家亲眼看到:教育不仅是生意,更是修行。当你真心为他人付出,机遇和认可自然会来。
2、见高人,修自己
后山书院创始人毕志伦先生,退休后带着老伴胡阿姨,用十年时间在深山建起一座书院。他们没要政府一分钱,却让这里成了国家级文化地标。
毕社长和胡阿姨的故事,让所有人动容。两人“指腹为婚”,相伴一生,退休后散尽积蓄建书院。胡阿姨说:“钱花完了,但心满了。”
有校长问:“您图什么?”毕社长笑答:“图个心安,图孩子们有书读。”
教育的本质,不正是这份纯粹吗?
3、一场震撼的颁奖仪式
在木子店镇小学的操场上,我们为山区孩子颁发了“晋级读书奖”。一千多名师生整齐列队,孩子们表演节目、接过奖状时眼里的光,让校长们红了眼眶。
一位校长悄悄对我说:“以前总觉得托管行业低人一等,但今天坐在主席台上,我突然明白——教育者的尊严,来自真心付出。”
 
02大家看到了什么?三个震撼瞬间
这一趟,没有PPT,没有口号,只有直击人心的真实场景。
1、山村的“最高礼遇”:敲锣打鼓迎贵客
车子刚进村,我就愣住了——村民们穿着大红衣裳,敲锣打鼓,红毯从村口铺到书院门口。电子屏上滚动着:“热烈欢迎全国晋级教育校长!”
一位校长偷偷抹泪:“我干了十年托管,第一次感觉自己像个‘教育家’。”
2、孩子们的“欢迎仪式”:比任何培训都管用
学校门口,两排小学生举着花束喊“欢迎欢迎”。我们走过时,一个小女孩突然跑过来,把一朵野花塞给山东的张校长:“老师,送您!”张校长后来告诉我:“那一瞬间,我突然明白什么叫‘教育者的福报’。”
3、90里山路与一顿农家饭
毕社长小时候上学,要徒步走90里山路。他说:“那时候怕野兽,更怕没书读。”如今,书院里挂着当年的老照片:破旧的土房、泥泞的小路。对比今天气派的书院,所有人沉默了。
中午在望龙山庄吃饭,一碗老米酒、几道山野菜,校长们吃得格外香。原来,最好的“资源”不是金钱,而是坚持的初心。
 
03一场参访,改变了什么?
参访结束后的分享会上,校长们的发言让我既感动又欣慰——“慈善不是有钱人的专利,而是教育人的本分”。
山东的张晓慧校长拍下书院最初破旧的老屋,发朋友圈写道:“以前总想着赚钱换车换房,今天才懂——钱是工具,不是目的。以后赚了钱,我也要建这样的书院!”
“山里的孩子走90里路上学,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?”
湖北的胡柳校长是麻城本地人,他说:“毕社长小时候上学要走45公里山路,现在我们的孩子坐在空调房里还嫌累。回去后,我要在校区开‘山区课堂’,带城里娃来体验一天!”
“教育人的终极目标,是成为慈祥的老人”
晋级总部的张建华老师退休几年了,她说:“看到毕老夫妇,我忽然不怕老了。只要心里有光,白发也是勋章。”
 
04深山归来,我们打算做什么?
1、找到你的“后山书院”
后山书院不是一个地名,而是一种精神。它可能是你校区的一间图书室、社区的一场公益活动,甚至是每天对孩子多一分的耐心。教育的根,不在规模,而在真诚。
2、做“慈祥的老人”
毕社长夫妇让我看到,人生的终极目标,是成为“慈祥的老人”。不必等退休,不必等有钱,此刻就能修炼一颗善良的心——对员工多一份体谅,对家长多一句关心,对孩子多一次微笑。
3、邀请你:一起“寻根”
最后,我想对所有读到这里的你说:
教育的答案,不在报表里,而在土地上;不在竞争中,而在初心里。
我邀请你,找到属于自己的“后山书院”——或许是带孩子做一次公益,或许是重启搁置的读书计划,又或许只是静下心,听孩子讲一件小事。
 
扫下面二维码加我的微信,一起探讨教育话题。
 
家长朋友们,老师们,校长们,教育从来不是独行。愿我们都能在喧嚣中守住一片“深山”,让心灵常洗常新。
你,准备好出发了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