晋级教育
托管班加盟

托辅老师,带班时请远离负面情绪

时下经常听到一些托辅老师感叹,现在的学生太气人了,越来越不好管了,真让人“火冒三丈”……也有一些老师经常因为自身的工作与生活压力而牢骚满腹,甚至与同事或学生发生冲突。这种情况不能简单定性为这些老师为人不好,或者脾气太差。某种程度上说,这些老师可能没有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,不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。
 
如何做好情绪的管理
一、“愤慨撒气式”轰炸,情绪容易失控
一个家庭的稳定,来自于妈妈的情绪稳定。一个教室的稳定,往往取决于性格稳定的老师。然而班级经营中,老师愤怒失控的情绪,却很常见。不懂得调控情绪,时常将血压频频逼到爆表的份儿。教室里分不清是在老师教育学生,还是仅仅在发泄怨气。而那些令老师暴跳如雷的细节,盘点下来往往不过是教学生活中的点点小事,因为没抄生词,因为上课说话,因为动手撩了同学,因为弄坏别人的东西……
托辅老师常在教室里一番咆哮之后,带着满满的垃圾情绪回家。十年过后再回首,这不过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点点小事,人不犯错,谈何成长,早知事小,生个啥气?
二、 “苦口婆心式”长谈,情绪过于执着
洋洋洒洒几十分钟,执着于非要规定时间,规定地点解决问题,往往容易沦陷到苦心长谈的窘境,是对师生共同时间成本的巨大消耗。苦口婆心似的长谈,多来自于内心的执着,甚至自己变成了偏执狂,而不能自查。总试图把学生、家长说得败下阵来,便以为投入再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是值得的。殊不知学生早已练就了“委曲求全”的沟通方式,就是无论是否赞成老师的说法,全部依着你说的来。
不为说得尽兴,就看实用不实用。有时掐中要害的关键一言,可以点醒迷途羔羊!关注这种执着过头的情绪状态。话不一定一次说完。放下,既是放过别人,也是对自己的放过。
三、 “脑补情节”式推理,情绪沦陷猜疑
“老师,我的想法是……”
“你不要说了,你凭什么……”
“老师,我……”
“我什么我,我还不知道你!这肯定是……”
擅长“脑补式”案情分析的班主任,常常习惯的调研方式是问家长、问同学、问各种相关人士借以用拼图式组合还原事情本身的原貌。了解不同渠道信息甚好,还原事情原貌甚好,却不要忽略了聆听当事人最真实的想法。这是常理中的必备环节,却容易成为最容易忽视的主要一幕。
每一个突发事情的产生,不是以平息事态为唯一目标,对直接当事人入脑入心的教育也是重要一环。纯粹靠调查访谈,寻找拼图式的事情原貌,不如回到当事人身边,去细细聆听,真诚对话。
四、 “急于攻防式”回击,情绪过于敏感
老师自身岗位往往容易自带三分权威意识,却又格外敏感与自尊。这种敏感使得老师常常容易把家长和学生的言差语错,与对自己的人身攻击联系起来,平生烦恼。期末发表会上,家长们纷纷在微信群中翘首期盼孩子们出场表演的一幕。一个家长干等半天,不见自家子女上场,忍不住微信上询问老师:“不是每个人都参加表演吗?”
老师在舞台前奔忙之际,匆匆看到群中的问话,气不打一处来,误认为是来自家长的公开质疑,生硬地甩出来了一席话:“自己家孩子的水平,你自己清楚!”过于急切地维护自己的岗位尊严,生怕点点疏漏影响自尊,反而有主动点燃战火的嫌疑。不过是普普通通一句问询,正常沟通即可,大可不必总与自己做联系。
五、 “道德圣人式”审判,情绪过于冷漠
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孩子进行批判,做教育的“道德圣人”,这样的沟通方式,往往义正词严,而收效甚微。某老师对于班上隔代教养问题上,在孩子的父母没有给孩子足够多的关注时,常常在孩子面前批判,对孩子的家长冷嘲热讽的责备,却没有主动理解家庭苦衷,如果不是在接纳学生的基础上去对话,无疑就是对孩子贴上道德审判的标签。
 
班级情绪调控的原则与策略
如何在班级经营过程中,做好情绪的管理和疏导?我们不妨尝试着改变传统的对话方式,尝试在集体教育情绪调试的过程,作出如下改变:
一、改善“速听快判”沟通惯性,给出学生表达情绪的空间
充分的聆听是良好沟通的前提。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,专心致志地听孩子去表达,不去评判,或者延迟你的评判,给出学生表达情绪的空间,让你所听和看的东西,最大限度地回归真实。
一个眼神、一次叹息、一次不经意间的回避目光相遇,都能看得出来学生的内心世界。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,梳理经验,自然为发现情绪背后的真实思想,奠定扎实的基础。
二、改善“一刀切”沟通惯性,换位思考形成情绪的共鸣
情绪的共鸣,需要充分的理解在先。理解,需要换位思考,需要刨根问底。要相信每一个看似匪夷所思的行动背后,都有一个正当的儿童理由。老师要尽可能地对他人的行为作出善意的解释,替孩子,替家长的行为,寻找理由。放下成见,换位思考,才能形成情绪的共鸣。
三、改善“唯我独尊”惯性心态,善于激发积极情绪的产生
要引领,不专断。这更需要老师有底气逐步树立民主沟通的状态。家校对话过程中,托辅老师要改善“唯我独尊”的心态放下高高在上的身段,来激发家长群体积极情绪的产生。比如,逐步发现不同家庭教育细节中可圈可点之处,圈出来,点清楚,通过一定渠道宣传出去,让不同的家庭感受到身边的榜样力量。通过沟通去寻找亮点,搭建平台,把这些家庭亮点晒出来,激发家长群体相互学习的积极情绪,推动跨家庭的互相滋养。
四、改善大包大揽沟通惯性,划清边界避免对立情绪的产生
当我们面对枝节颇多的复杂学生问题时,总是希望于第一时间解决问题,当执着的信念过了头,就容易暴露出掌控感过重、处理事情过于急切、对话沟通过于犀利等问题,有时会点燃对立情绪,反而不利于事情的有效解决。改变大包大揽的沟通惯性,托辅老师要有一定的边界意识,保持一种对服务对象的尊重的底线意识,以避免不必要的对立情绪的产生。
五、改变“见招拆招”惯性,尝试常态教育指导
学生的社交技能和情绪的管理,也需要科学系统的交流。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对于社会情绪学习标准体系,就有着多年的系统研究。他们制定“社会情绪学习标准”,将社会情绪学习作为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基本教育内容,形成一套较成熟的标准体系,所以老师们要多读书多进修。
 
俗话说“人非草木,孰能无情”。正如调料中有酸、甜、苦、辣、咸五味,人有七情:喜、怒、忧、思、悲、恐、惊。七种情绪可以分为正面情绪与负面情绪。作为托辅老师要悉心教育众多个性差异悬殊的学生,耐心应付各式各样的家长,细心维持同事间微妙的关系,小心保持上下级的距离,托辅老师的心里承受着很大的压力,不小心便会被负面情绪的浓雾所包围。因此,如何调控自己的负面情绪,走出浓雾,拥有灿烂明媚的心情,是值得每一位老师思考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