晋级教育
托管班加盟

孩子发脾气别硬刚,解锁正确 “接招” 法

孩子发脾气宛如一场难以预测的暴风雨,常常让家长们措手不及。
而面对这场 “风暴”,许多家长下意识地选择了对抗与制止,却未曾料到,这一简单举动,可能正悄然影响着孩子大脑的正常发育。

一、热点聚焦:综艺冲突引发的情绪管理思考
前阵子,微博热搜上 “孩子发脾气该对抗管教吗” 这一话题引发热议,其缘由正是综艺《不要小看我》中的一幕。
助教官张萌与男孩雷雷起了冲突,雷雷的玩偶被小伙伴拿走,愤怒之下他拉扯对方,眼看冲突升级,张萌上前制止,却引发了雷雷的情绪爆发。
发点心环节,雷雷因其他孩子一句 “雷雷不可以吃”,被彻底激怒,扔台灯、砸垃圾桶,场面失控。
张萌一味制止,忽略了雷雷情绪产生的根源,使矛盾愈演愈烈。
类似的场景在生活中屡见不鲜。
综艺《婆婆妈妈》里,安迪因上网课计划打乱了与朋友玩耍的安排,向爸爸杨子倾诉时言语急躁,杨子立即制止并警告,甚至以送平板给路人相威胁。
山东济南街头,孩子因衣服没合适尺码而闹情绪,爸爸直接在车上打了孩子两巴掌,还将其赶下车。
这些父母都在孩子发脾气时,采取了强硬的制止手段。

二、深度剖析:强行压制的危害与根源
德国教育专家迈克尔・梅勒特指出,父母急于制止孩子发脾气,不仅因为觉得麻烦,还源于对自身价值的怀疑。
但强行压制孩子发脾气,实则是一种教育上的偷懒。
《被忽视的孩子: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视》一书中提到,孩子的情绪如同流动的水,若设置障碍,水要么改变流向,要么回流伤害自身。
网上一位妈妈分享,因爸爸不允许孩子哭闹,5岁的女儿即便难过也拼命压抑眼泪,心理医生警告,若不改变,将严重影响孩子身心发育。
脑科学研究表明,孩子发脾气时,大脑掌控情绪和理智的区域强烈连接,正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,阻止发脾气则会妨碍大脑正常发育。
知乎上一位网友也讲述,小时候父母以打骂制止他哭闹,导致他长大后拼命压抑情绪,最终患上抑郁症。
三、科学指引:“抱持” 理念下的应对策略
那么,面对孩子发脾气,家长究竟该如何应对?
英国精神分析学家唐纳德・温尼科特提出的 “抱持” 概念给出了答案。
简单来说,就是父母要在生理和精神上 “接得住” 孩子的情绪。具体可分三步走:
1. 精准洞察:看见情绪背后的诉求
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诉求和情绪感受,并给予正面回应。
电视剧《幸福从天而降》中,茉莉因爸爸爽约而生气,爸爸察觉到她的委屈,耐心陪她玩拼图,以理解和歉意缓和了女儿的情绪。
情绪背后是诉求,看见并回应诉求,是化解情绪的关键。
2. 全然信任:激发孩子内在的善意
父母始终相信孩子本质是好的,有向善的本能。
一则广告短片里,遥遥因担心妈妈有弟弟后不爱自己而闹情绪,妈妈看穿他的心思,不仅口头保证,还在实际行动中给予信任,即便遥遥有不当行为也未责备。
最终,妈妈发现遥遥为弟弟准备了礼物,她的信任激励了遥遥的改变。
信任给予孩子积极心理暗示,让他们愿意修正自身行为。
3. 稳定陪伴:成为孩子情绪的港湾
孩子爱发脾气与大脑发育有关,年龄越小越依赖情绪表达。
家长要理解这一特性,保持平和心态,运用同理心体会孩子的难过和焦躁。
演员迟帅在女儿哭闹时,默默陪伴,不哄不讲理,待女儿情绪释放后,再指出错误,孩子也更易接受。
家长不必将孩子情绪与自身价值感挂钩,只需接纳并引导孩子处理情绪。

四、成长启示:在情绪滋养中拥抱阳光
青少年问题专家乔希・西普在《解码青春期》中分享儿时坐过山车的经历,他使劲推拉压杆,并非想摔出去,而是想确认自己是否安全。
孩子爆发情绪,冲击父母内心,若父母能温柔接住,孩子便能安心表达,分享内心。
只有让孩子的情绪自由流淌,他们才能融入世界,展现阳光健康的生命状态。
在孩子情绪的汹涌波涛前,家长们,请放下对抗与制止的 “盾牌”,用理解、信任与接纳,为孩子撑起一片自由成长的天空,让他们的大脑在情绪的滋养下,茁壮成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