晋级教育
托管班加盟

别让 “面子” 压垮孩子!父母的这个举动,可能会留下一生的心理伤疤

“在外面,是妈妈的面子重要,还是孩子的面子重要?”《少年说》里,高一女孩站在勇气台上,红着眼眶向妈妈提出这个问题。她只是想让妈妈 “关起门来教育”,别在外人面前一点就炸,可妈妈却顾着维护自己的威信,对女儿的诉求视而不见。最后母女俩虽在台下挽手和解,心与心之间却像隔了一层看不见的膜。
这样的场景,在很多家庭里并不少见。我们总想着维护自己的面子,却忘了孩子也有自尊 —— 大庭广众下的教训、随口的揭短嘲笑、拿孩子和别人比较,这些看似 “为孩子好” 的举动,实则像一把把小刀子,悄悄扎进孩子心里,留下难愈的伤疤。
 
父母的 “当众否定”是孩子一生的 “不自信根源”
提到宋丹丹和儿子巴图,很多人会想起综艺里那些让人尴尬的画面。当着全国观众的面,宋丹丹随口调侃巴图 “我生了个废物”,看着儿子手足无措的样子,还接着补刀 “废物也得利用”;看到别人早起做早餐受表扬,她转头就吐槽巴图 “怎么这么笨”;巴图脚趾发炎,她开玩笑说 “是你啃的吧”,还让儿子当众表演;巴图想尝试搭鸡窝,她却哈哈大笑 “你要是能搭好,我就不是你妈”。
1个多小时的节目里,近半小时都是对巴图的贬低。镜头里的巴图,从一开始的尴尬赔笑,到后来的沉默低头,整个人都透着 “我好像做错了什么” 的挫败感。可宋丹丹或许没意识到,她口中的 “玩笑”,在孩子眼里却是真的否定 —— 就像心理学家苏珊・福沃德博士在《中毒的父母》里说的:“小孩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,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,并将其变成自己的观念。”
就像有位网友留言说的:“我特别羡慕自信的孩子,哪怕他们错了,也敢坚持自己的想法。可我就算是对的,也总怕自己错了 —— 因为小时候爸妈总在外人面前说我‘笨’‘不如别人’,我到现在都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行。” 父母的一次当众否定,可能需要孩子用很多年去修复;而反复的贬低,只会让孩子把 “我不好”“我不行” 刻进骨子里。
 
孩子 “要面子”不是 “不懂事”,而是 “有自尊”
很多父母觉得 “孩子小,哪有什么面子”,甚至觉得孩子 “要面子” 是不懂事、爱逞强。可其实,孩子的 “面子”,就是他们最珍贵的自尊心。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:“儿童的尊严是人类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,保护儿童的自尊心,就是保护儿童的潜在力量。”
记得之前在商场看到过这样一幕:一个小男孩不小心把玩具摔在地上,妈妈当着周围人的面,大声骂他 “你怎么这么没用,连个玩具都拿不好”,还伸手拍了下他的后背。小男孩瞬间红了眼眶,却咬着牙不肯哭,只是死死盯着地面 —— 他不是不难过,而是不想在别人面前丢脸。可妈妈却没察觉,还接着说 “哭什么哭?本来就是你的错”。
其实孩子 “要面子”,恰恰说明他们明事理、知对错。他们在意别人的眼光,是因为想被认可;他们怕当众被批评,是因为有羞耻心。这份 “要面子” 的心思,如果被父母好好保护,会变成孩子的 “自爱、自尊、自重”:他们会因为想维护自己的 “好形象”,而主动改正错误;会因为想得到 “肯定”,而努力做到更好。可如果父母总想着 “压一压孩子的面子”,只会让孩子的自尊一点点崩塌。
 
当孩子 “没给你面子” 时试试这2个 “不伤人” 的做法
孩子难免会有 “让人没面子” 的时刻:比如在亲戚面前哭闹、在公共场合调皮、或者没达到父母的期待。这时候别急着当众批评,试试这两种方式,既维护了孩子的自尊,也能教会孩子道理。
1. 先 “带离现场”,再 “私下教育”
 
无论孩子犯了什么错,都别在陌生人、亲戚甚至兄弟姐妹面前指责他。可以先轻声说 “咱们先到旁边聊聊”,把孩子带到没人的地方 —— 比如卫生间、走廊角落,等孩子情绪平静下来,再跟他说 “刚才你在叔叔阿姨面前哭闹,是不是不太礼貌呀?如果有需求,咱们可以好好跟妈妈说”。
单独教育的好处,是不让孩子在别人面前 “丢脸”,也能让孩子更愿意听进去道理。就像之前那个商场里的小男孩,如果妈妈当时能蹲下来,轻声说 “玩具摔了没关系,咱们一起捡起来,下次小心点就好”,孩子大概率不会那么抗拒,反而会主动承认错误。
2. 给孩子 “台阶下”,别让他 “硬扛”
有时候孩子明明知道自己错了,却还嘴硬、不肯低头,不是因为 “叛逆”,而是因为 “没台阶下”。比如孩子在朋友家不肯回家,哭闹着说 “我还没玩够”,这时候别硬拽着他走,也别说 “你再闹我就不管你了”,可以跟他说 “妈妈知道你还想跟小朋友玩,咱们再玩10分钟,然后回家好不好?明天要是有空,咱们再过来”。
给孩子台阶,不是 “纵容”,而是 “尊重”。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理解,反而会更配合 —— 因为他知道,父母没有让他在朋友面前丢脸,也愿意听他的想法。这样一来,孩子不仅会乖乖听话,还能学会 “商量” 和 “妥协”,而不是用 “哭闹” 来对抗。
 
父母的 “护短”,才是孩子的 “底气”
其实孩子要的 “面子”,从来不是 “无理取闹的逞强”,而是 “被父母尊重的底气”。当父母愿意在别人面前维护孩子的自尊,孩子才会相信 “我是值得被爱的”“我是有价值的”;当父母把 “教育” 关在门里,把 “体面” 留给孩子,孩子才会慢慢长出自信的铠甲。
 
别再用 “我是为你好” 当借口,去伤害孩子的自尊;也别再把 “你的面子”,看得比孩子的感受更重要。要知道,父母给孩子的 “面子”,最终会变成孩子心里的 “里子”—— 这份里子,会支撑着他在未来的日子里,敢闯、敢试、敢坚持,成为一个有底气、有力量的人。
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家庭教育的知识,在下方留下您的联系方式,分享给你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