晋级教育
托管班加盟

孩子磨磨蹭蹭?别急着催,先看看你是不是踩了这3个坑

“都喊你8遍了,怎么还不起床?” “书包昨晚就让你收拾好,现在又在找红领巾!” “这道题写了半小时还没动笔,你到底在干嘛?” 每天对着磨磨蹭蹭的孩子,家长的耐心就像被不断拉扯的橡皮筋,总有绷断的瞬间。
其实,孩子的 “慢” 很多时候不是故意的 —— 要么是心里打怵,要么是没把这事当自己的事,甚至可能是在偷偷反抗你的催促。想让孩子快起来,得先弄明白他 “慢” 的原因。
你越盯着他的错,他越不敢动:畏难情绪会让孩子 “装鸵鸟” 朋友给女儿报了钢琴班,每天练琴前都像 “打仗”:孩子坐在琴凳上抠手指,她就在旁边数 “10分钟了,怎么还不开始?”“这里昨天就教过,怎么还错?” 结果女儿越来越磨蹭,后来干脆说 “我不想学了”。
孩子拖延,有时是因为 “怕做错”。就像走路时看到一块大石头,大人会想 “怎么绕过去”,但孩子可能会想 “我肯定跨不过去,不如停下来”。尤其是当他试过几次没做好,还被你批评 “这么简单都不会”,就会把 “做事” 和 “挨骂” 绑在一起,宁愿磨蹭也不开始 —— 毕竟,“不做就不会错”。
写作业磨蹭的孩子也常是这样:一道题卡壳了,他不是想 “再想想”,而是怕 “写错了被妈妈说笨”,于是一会儿削铅笔,一会儿上厕所,用拖延逃避可能的失败。这时候你越催 “快写啊”,他心里越慌,越写不出来。
你替他做太多,他就懒得动:包办会偷走孩子的 “责任心” 网上有个视频很戳人:
妈妈嫌女儿上学磨蹭,某天故意学着她的样子慢慢穿衣服、慢慢找钥匙。女儿在门口急得直哭:“妈妈快点!要迟到了!” 妈妈反问:“平时你不就这样吗?” 从那以后,女儿上学再也不用催了。 很多时候,孩子磨蹭是因为 “反正有人兜底”:书包忘带了,妈妈会送来;作业没写完,爸爸会帮着找借口;早上起晚了,爷爷会骑车飞快送他去学校。他根本不用为 “磨蹭的后果” 负责,自然不急。
心理学家阿德勒说:“有拖延习惯的孩子背后,总有一个事无巨细为他收拾的人。”
你以为帮他是 “省事”,其实是剥夺了他的 “责任感”。就像学走路的孩子,你总抱着他,他永远学不会自己走;你放手让他摔几次,他反而会走得更稳。 你催得越急,他越故意慢:磨蹭可能是无声的 “反抗” “催” 这个动作,其实藏着一种暗示:“你做不好,需要我盯着。”
孩子听多了会觉得 “你不信任我”“你在控制我”,于是用 “磨蹭” 表达不满 —— 你越让我快,我偏慢,反正 “速度由我定”。
有位妈妈说,儿子写作业总要她催,后来她试着说:“作业是你的事,你想几点写完都行,只要别影响睡觉。”
结果那天儿子反而比平时早完成了半小时。这就是心理学中的 “逆反心理”:当孩子觉得 “这事是被逼迫的”,就会消极抵抗;当他觉得 “这事我说了算”,反而会主动起来。
《拖延心理学》里说:“拖延有时是独立宣言 —— 我要按自己的节奏来。” 尤其是上学的孩子,自我意识越来越强,你催得越紧,他越想 “夺回控制权”,磨蹭就成了他无声的反抗。
帮孩子 “快起来”,试试这3个办法
1. 帮他 “拆任务”,把 “大山” 变成 “小台阶” 孩子面对 “难事儿” 时,你说 “快点做” 没用,不如帮他把任务拆小。比如: 练琴怕难?可以说 “今天咱们只练第一句,练5遍就好”;作业太多?可以说 “先做语文生字,就写3个,写完休息5分钟”;起床磨蹭?可以说 “先穿好上衣,妈妈去热牛奶,回来咱们再穿裤子”。 小任务容易完成,孩子会觉得 “我能做到”,慢慢就不怕开始了。完成后别忘了夸一句:“你看,其实没那么难吧?” 信心攒多了,他就不会再用磨蹭逃避了。
2. 让他 “自己担后果”,明白 “磨蹭的账自己付” 想让孩子急起来,就得让他尝尝 “磨蹭的苦”: 早上不起床?那就让他迟到一次,被老师说几句比你催十遍管用;作业写太晚?那就让他少看一集动画片,他会知道 “磨蹭就没玩的时间”;忘带课本?别着急送,让他自己跟老师解释,下次就会记得检查书包。 当然,这不是 “不管他”,而是在他能承受的范围内 “让后果教育他”。就像那位故意磨蹭的妈妈,用一次 “迟到危机” 让女儿明白:“上学是我的事,我得自己上心。”
3. 把 “催” 换成 “等”,给孩子 “自己掌控节奏” 的空间 少问 “你怎么还不开始”,多说 “你计划什么时候做?”; 少说 “快点快点”,多给 “你需要我帮忙吗?”; 如果他在自己的节奏里慢慢做,只要不影响大局,就试着等一等。
有个爸爸的做法很聪明:儿子收拾书包总磨蹭,他不催,只是说 “我 7 点准时出门,你要是没收拾好,就自己想办法去学校”。儿子试了一次自己走路去学校(迟到了),后来每天都准时收拾好。 孩子需要的不是 “被催促的速度”,而是 “自己掌控的节奏”。当他觉得 “我能安排好自己的事”,自然就不会磨蹭了。
孩子的 “慢”,可能是在等你 “懂” 其实,孩子的节奏和成人不一样:他们吃饭慢,是在感受食物的味道;他们做事慢,是在摸索自己的方法;他们偶尔磨蹭,可能是累了、怕了,或者只是想告诉你 “别催我”。
与其对着他的 “慢” 生气,不如先看看:他是不是遇到了难处?他是不是想自己试试?他是不是觉得 “你不够信任我”? 找到原因,才能对症下药。 就像牵着蜗牛散步,你催它快,它只会缩起来;你跟着它的节奏走,反而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。
孩子的成长也是如此,有时候慢一点,才能走得更稳、更远。 更多家庭教育知识就关注晋级托管学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