晋级教育
托管班加盟

最容易养出“刺猬”的家庭:凡事都跟孩子争输赢

在亲子相处中,不少家长深陷“胜负局”,总把“我是对的,你是错的”挂在嘴边,殊不知,这正将孩子推向对立面,变成浑身尖刺、满心对抗的“刺猬”。
现实里,类似场景屡见不鲜:
孩子走路不慎摔倒,家长不是关心,而是斥责“早提醒你好好走,不听”;
孩子与朋友绝交伤心大哭,家长却道“早说过那人不好,你偏不听”;
孩子考试粗心丢分自责,家长立马指责“让你检查你不听,这下知道错了吧”。
这些打着关心旗号、满含胜负欲的话语,非但没让孩子吸取教训,反而让家庭硝烟弥漫,孩子一不顺心,就与父母针锋相对。
诚如心理学家简·尼尔森在《正面管教》中所强调:“真正的教育,是要赢得孩子,而非赢了孩子。”
 
胜负局里,赢了道理,输了孩子的心
心理学家曾奇峰指出,中国多数家庭矛盾,本质是隐秘的权力斗争。
家庭中,若父母一心想征服、改造孩子,证明自己绝对正确,逼孩子顺从,最终只会引发孩子消极抵抗,致使亲子关系破裂。
观看电视剧《追光的日子》时,单亲男孩吴凯令人印象深刻。
他性格内向,热爱画画,可妈妈因丈夫画画致家庭破裂,认定学画没出路,坚决反对吴凯画画,常检查书包、作业本,监视其一举一动。
吴凯反抗,妈妈就哭诉独自抚养的艰辛,让他愧疚压抑。
长此以往,吴凯封闭内心,愈发沉默。
直到霸凌者抢走画册羞辱他,为抢救画稿,吴凯不顾危险跳进河里。
这时,吴凯向妈妈吐露心声:“画画是我唯一倾诉方式,爸妈吵架时,我只能画下来……”
此刻,妈妈才惊觉,自己的控制欲与对错执念,掐灭了儿子的情感出口。
据悉,吴凯有现实原型,是个16岁坚持学美术、与母亲决裂的女生,她在日记里写道:“她(母亲)赢了所有道理,却输掉了我的未来。”
教育家尹建莉说:“成人育儿常因不信任孩子、太相信自己,让教育成破坏性行为。”
那些总认为自己正确的父母,正是如此,他们只顾道理,忽视孩子感受情绪,用“为你好”将孩子拒之门外,亲手割裂亲子关系。
 
较劲家庭,没有赢家
心理学上的“海格力斯效应”,在亲子关系中同样适用。
大力士海格力斯被袋子绊倒,愤怒踩袋子,袋子却膨胀挡住去路。
亲子间,父母越执着纠正孩子,孩子越叛逆。
复旦大学沈奕斐教授曾收到朋友求助,朋友四年级的孩子特别叛逆,母子常起冲突。
一次约饭,朋友全程纠错:“餐布要铺好”“筷子拿高些”“拿勺子别出声”……短短一顿饭,眼睛紧盯儿子,处处挑错。
最终,儿子忍无可忍大喊“你很烦”,朋友却不依不饶。
若孩子每次探索、表达都被纠正,“不对”“不行”的声音就会禁锢他,阻碍成长。
有则新闻,男孩小杰父母对他要求严苛,画画时母亲嫌线条、色彩不好,写作文父亲批评用词、结构不佳。
无处不在的纠正,让小杰倍感挫败,成绩从年级前10滑落至班级中游,他开始不交作业、撕试卷,甚至自伤,课本内页写满“我没用”“去死吧”。
当家庭沦为胜负战场,父母与孩子都陷入死循环,父母收获糟糕亲子关系,孩子背负沉重自我怀疑,两败俱伤。
教育并非角力场,父母放下较劲执念,才是真正的胜利。
 
真正的教育:赢得信任,而非赢了对错
《正面管教》有言:“‘赢了’孩子,靠权力让其屈服,导致反叛或盲从;‘赢得’孩子,用尊重合作换取信任,携手解决问题。”
想让叛逆孩子软化,父母切忌强迫、纠错,要蹲下身子,理解孩子困境委屈。
以下建议供父母参考:
1. “你错了”变“我担心”
杨绛先生说,中国家庭悲剧多源于遇事爱责备。
站在道德制高点指责,只会恶化亲子关系。一万句“都是你的错”,不如一句“我担心你”。
李玫瑾教授分享过一个例子,父母发现孩子偷钱,没有打骂,而是睡前谈心:“孩子,我们担心你,是不是遇到难处了?”
孩子哭诉想给奶奶买止痛药。
父母陪孩子还钱,教导合理用零用钱,化解了亲子危机。
孩子感受到关心信任,自然向好。
2. “我们”替代“你”与“我”
综艺《爸爸当家》中,肖杰处理女儿允儿赖床的方式值得借鉴。
他没指责“叫你早睡”“会迟到”,而是举着合照说:“上次迟到爸爸多着急,今天试试新方法?”
这种“共同体”暗示,让4岁的允儿主动提出定闹钟。
生活不是辩论赛,家庭不是战场,孩子需要的不是完美老师,而是并肩面对问题的同伴。
收起胜负欲,重视孩子感受,对抗就会转为合作。
3. 留白式沟通,给孩子空间
北京师范大学研究表明,冲突时暂停10分钟的家庭,亲子关系修复速度比即时争论的家庭快3倍。
有位妈妈,面对三年级儿子又一次丢文具,咽下指责,转而说:“饿了吧?妈妈烤了蛋挞。”
温情转折让儿子愣住,事后儿子主动道歉,之后一学期很少丢东西。理解、接纳基础上的安慰或关怀行动,胜过无数大道理。
 
有句话说得好:赢了孩子,可能失去他;赢得孩子,将收获真心。
把评判换成共情,把争论换成包容,你会发现,孩子叛逆的尖刺不知不觉软化了。
就像春天来临,刺猬感受到安全温暖,自然舒展柔软肚皮。
毕竟,教育的本质,不是对错较量,而是两颗心的彼此看见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