晋级教育
托管班加盟

孩子14岁前,这几个关键词一定要记住,因为之后的人生已注定

    前段时间,东莞消防支队接到报警,一个男孩挂在了10楼空调外机上,身体悬空,上下不得,非常危险。
 
孩子14岁前,这几个关键词一定要记住,因为之后的人生已注定
 
    男孩12岁,跟妈妈斗嘴后把自己反锁在了房内,然后用窗帘、床单,准备从12楼的窗户离家出走。
 
    没想到窗帘和床单长度不够,最终被困。
 
   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男孩被救后仍然跟家长斗气,死活不肯回家!
 
    无独有偶,之前安徽蚌埠有个女孩,也在闹离家出走,被警察发现时她已坐上开往杭州的火车。
 
    得知家长要接她回去,她摔碎手机、往警察身上砸水瓶,多次企图翻越跨栏逃跑……
 
    现在的孩子,怎么这么难管呢?
 
    小时候,怕他磕着碰着,担心他吃,担心他喝,担心他长不高。
 
    等长大点,又揪心他被小朋友欺负,害怕他没规矩,更怕成绩上不去。
 
    等孩子长大了,又怕他学坏,怕他叛逆,管轻了怕害了他,管狠了又怕伤了他(自尊)。
 
    我们对他掏心掏肺,他却动不动就闹离家出走。
 
    可生娃前,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们,养娃要操心这么多……
 
    1岁前,尽量亲自带孩子
 
   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:孩子十个月大,只要保姆不要妈妈,怎么办?
 
孩子14岁前,这几个关键词一定要记住,因为之后的人生已注定
 
    孩子自出生就是保姆带,导致孩子非常黏保姆,晚上睡觉只要保姆不要妈妈,哭闹时也只有保姆才能哄好。
 
    最糟心的是,保姆对孩子也没有多好,能偷懒就偷懒。
 
    下面数百个回答,有劝她多陪孩子的,有劝她换掉保姆,甚至还有人建议她辞职回家带孩子。
 
    这些建议有一个共同点:尽可能亲自带孩子。
 
    因为婴儿时期是孩子建立安全依恋关系的关键时期,谁陪他多,他就把谁当作第一依恋人,就跟谁亲。
 
    孩子同其主要照料者间的最初关系构成了以后所有关系的起点。
 
    李玫瑾教授就曾指出:婴儿时期没有得到父母亲自抚养的孩子,长大后与父母的感情淡薄,到了青春期还容易与父母发生矛盾,甚至仇视父母。
 
    所以,为人父母后我们第一件事就是与孩子建立足够好的依恋关系,尤其是妈妈。
 
    尽可能亲自喂奶、亲自陪睡、亲手照顾,多跟他聊天、跟孩子微笑互动,在孩子哭闹时第一时间抱起哄他,对孩子保持着始终如一的耐心。
 
    早期亲子依恋质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人格、心理健康以及成年后亲密关系、婚恋关系。
 
    1岁前,你爱得全心全意,孩子才能成长得无忧无虑。
 
    2~3岁,孩子的第一次叛逆
 
    细心的妈妈会发现,原本像小天使般可爱的宝贝,不知道从哪天开始变得像个“讨债的”:
 
    一言不合就情绪失控,总是大哭大闹;
 
    稍不顺心就发脾气,其猛烈程度如同暴风雨一般;
 
    “不!”“不要!”“不行!”时时挂在嘴边;
 
    无理要求特别多,有时让人哭笑不得;
 
    醒的时候一直在家里东奔西走,什么事情都想要沾手;
 
    拒绝别人的帮助,凡事都要按照自己的规矩来;
 
    ……
 
    千万别着急,这是全世界2岁左右孩子的通病。
 
    2岁左右的孩子,自主意识开始萌发,他们会去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尝试、实践、探索,甚至故意与大人反着来,只想证明“我的世界我做主”。
 
    网上看到一个男孩尿尿后,妈妈帮他冲了马桶,他就不依不饶地哭闹。
 
    最后孩子用力挤出了两滴尿,亲自按下马桶的冲水键,才结束了一场闹剧。
 
    这个阶段的孩子,执拗的程度,往往令人哭笑不得。
 
孩子14岁前,这几个关键词一定要记住,因为之后的人生已注定
 
    面对这个阶段的孩子,发展心理学认为,既要尊重他们的自主意识,又不能任由他们“为所欲为”。
 
    给孩子提供选择的机会
 
    比如孩子不愿意睡觉,妈妈不必强制他睡,而是给出选择:你是想现在就睡,还是听完这个故事就睡?
 
    选择权会让孩子感觉事情仍在自己的掌控之内,更容易配合。
 
    当孩子搞破坏时,用其他活动转移其注意力
 
    比如孩子开始将玩具往人身上砸时,可以说“不如我们来玩一下躲猫猫吧”,让他暂时放弃令人不快的事。
 
    温柔地设置底线
 
    有些事坚决不可为,比如孩子有玩剪刀、碰电源等危险行为时,父母要坚决制止。
 
    爱孩子与溺爱孩子的最大区别,就在于底线。
 
    有底线的孩子才有边界感,才不会越界。
 
    3~6岁,该立规矩了
 
    3~6岁的孩子进入“潮湿的水泥期”,可塑性非常强,过后“水泥”就逐渐凝固,性格特征、生活方式基本定型,很难再有改变。
 
    李玫瑾教授则认为,3~6岁是孩子一生中性格形成的关键事情,行为习惯、管理情绪的能力、关心和体谅他人的能力等都是在这阶段形成的。
 
    安徽亳州有一个5岁小男孩,拿着打火机把客厅里的垃圾桶点着了,一边点一边观察,还往里面扔了一团纸,似乎显燃得不够旺。
 
    妈妈从厨房出来,赶忙弄灭了。
 
    然后她吩咐儿子拿棍子,脱裤子,一把将他按在沙发上,指着垃圾桶教训:
 
    “你看它离沙发这么近,一烧着就把沙发引着了。你可知道有多危险?”
 
    说完,往儿子身上抽一下,抽完又问:“下回还敢不敢打打火机了?”
 
    儿子:“不敢。”
 
    妈妈这才让他穿上裤子。
 
孩子14岁前,这几个关键词一定要记住,因为之后的人生已注定
 
    妈妈打孩子的视频曝光后,网友都说“这顿打很有必要”,不然后果不堪设想。
 
    让他知道错在哪、为什么挨打,以后就长记性了。
 
    虽然立规矩并不意味着打孩子,但有规矩的孩子显然更有助于减少问题行为,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约束力和自控力,为下一阶段的成长打基础。
 
    3~6岁,一定要给孩子立好规矩。
 
    让他清楚地知道什么事可以做,什么事不被允许。
 
    不该做的事一定不能做,必要的惩戒不可缺。
 
    6~10岁,学龄期养成好习惯
 
    6岁是一个分水岭,蒙特梭利将6岁之前称作孩子的第一发展阶段,6岁之后第二发展阶段。
 
    进入第二发展阶段,孩子最大的变化是进入学龄期,学习将是他们最重要的事。
 
    所以,这一阶段的教育,主要围绕孩子的学习习惯展开。
 
    要养成的习惯很多,而这些习惯的养成,少不了爸爸妈妈们的刻意引导和帮助。
 
    比如运动的习惯。
 
孩子14岁前,这几个关键词一定要记住,因为之后的人生已注定
 
    孩子所有的智力发展、心理的发展,一定是建立在身体发展的基础上。
 
    知识教育的确能让孩子飞得更高,但体育却能带给孩子健康的体魄。
 
    强健的体魄,是给孩子一生最完美的礼物。
 
    田亮曾在微博上晒出森碟的运动视频,引无数网友感慨:我将来有了孩子,我一定让她好好运动。
 
    柏拉图曾说过:“身体教育和知识教育之间必须保持平衡。”
 
    而科学试验证明,人们在运动时会产生多巴胺、血清素和正肾上腺素等物质,而这三种神经传导物质都是和学习有关的。
 
    说通俗点,爱运动的孩子更专注,也更聪明。
 
    比如阅读的习惯。
 
    古人云: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。
 
    董卿曾提及自己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习惯:
 
    每天不管有多忙、多累,她都会雷打不动地去看书,晚上在卧室里面阅读一个小时,然后再睡觉。
 
    也就是这样的习惯让她的内在丰盈起来。
 
    对于孩子来说,阅读是一种丰富知识以及巩固学习成果的有效手段。
 
    良好的阅读习惯,是能让孩子受用一生的财富。
 
    学习不仅仅学习文化知识,还要丰富他的课外活动,发展一些才艺。
 
    生命中有很多重要的东西,除了学习成绩,我们更要根据孩子的特点,唤醒孩子内心的种子,让她找到自己一生能依靠的兴趣和爱好。
 
    教育家叶圣陶说: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习惯。
 
    有能力的孩子飞得高,而有好习惯的孩子才能飞得远。
 
    10岁前,一定要让孩子养成好习惯,他会受益一辈子!
 
    10~14岁,青春期,不跟他较劲
 
    10-13岁左右,孩子开始进入青春期,而青春期却被称为人生的“疾风暴雨”时期。
 
    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,有多难管教?
 
    作家麦家说:
 
    “就像陪伴一头老虎一样,你得小心翼翼!”
 
    打不得,骂不得,说不得,更不能跟他们硬杠、较劲,否则他们就跟父母对着干。
 
    青春期的孩子,自我意识感和自尊心也强了。
 
    他们想要的无非就是,被尊重,被理解,被认可,被肯定。
 
孩子14岁前,这几个关键词一定要记住,因为之后的人生已注定
 
    所以,面对青春期的孩子,父母唯一的诀窍,其实就是:闭嘴和倾听,千万别和他较劲。
 
    麦家就发现,和青春期孩子相处,最简单的办法:就是当好旁观者,看着他在干什么,你阻止不了他,那就做一个麦田守望者。
 
    青春期是一个充满变数的危险期,可以上天也可以入地,可以是一把刀也可以是一朵鲜花。
 
    若家长耐心引导,他们就能顺利度过青春期,从此越发成熟稳重。
 
    若家长不了解他,或对他横加干涉,就会导致家长与孩子矛盾重重。
 
    有远见的家长,会给孩子更多的理解与尊重,帮孩子平稳度过青春期。
 
    ...
 
    美国心理学家大卫·埃尔凯特说:
 
    “无论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如何,当好父母,最基本的是要给孩子两样东西:根和翅膀。”
 
    好的教育顺序是:
 
    小时候给孩子扎根,让他有安全感,有爱和陪伴;
 
    当孩子想要独立时,就赠他一对翅膀,天高任鸟飞。
 
    我们也许不是完美的父母,但可以是最懂孩子的父母。
 
    在孩子长大之前,所有父母都有必要了解一下,不远的将来,你将面对一个怎样的孩子,又该如何去应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