晋级教育
托管班加盟

餐桌冷清的家庭,养不出幸福感强的孩子

    前几天等电梯时,偶遇一对父女。
 
    女孩问:“爸爸,你知道有什么比学习还难的吗?”
 
    爸爸不解,女孩说:“我觉得和你一起吃顿饭,比考100分还难。”
 
    那一幕,让我突然觉得很扎心。
 
    不禁想起一个短片。
 
    餐桌上,菜品丰盛,香气缭绕,女孩却提不起半点吃饭的兴致。
 
    因为餐桌的对面,妈妈捧着的是手机,忙着的是手机上的事。
 
餐桌冷清的家庭,养不出幸福感强的孩子
 
    而餐桌的旁边,爸爸的座位一直是空落落的。
 
    盼望着盼望着,终于盼来了爸爸一起吃饭,可爸爸依然有接不完的电话,忙不完的工作。
 
餐桌冷清的家庭,养不出幸福感强的孩子
 
    女孩多想和父母好好吃一顿饭,可陪伴她的却只有冷冷清清的餐桌。
 
    饭菜再丰盛又如何?
 
    吃的是食物,尝到的却是无尽的落寞和苦涩。
 
  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此,我们坐在一起,心里却隔着千山万水。
 
    一顿饭下来,食不知味,如同嚼蜡。
 
    我们总以为,一日三餐,再平凡不过。
 
    却不知,对于一个家庭尤其是对孩子来说,吃饭永远不是简单的果腹问题。
 
    餐桌的温度,就是家庭的温度。
 
    孩子需要的,除了食物的营养,还有父母爱的滋养。
 
    再多的物质也抵不上陪孩子好好吃顿饭
 
    曾看过一个视频。
 
    女孩问爸爸一小时挣多少,爸爸回答25美金。
 
    结果女儿却问爸爸借20美金。
 
    爸爸生气了,怒斥:
 
    “你问这个问题就是为了要钱吗?”
 
    “我是提款机吗?”
 
    “给你买的玩具还不够吗?”
 
    女孩认真的回答:“这比玩具重要的多。”
 
    爸爸却认为自己给了女儿想要的所有东西,她这是不知足,而且很自私,所以让女儿回房间反省。
 
    但在妈妈的劝说下,冷静下来的爸爸还是给了女儿20美金。
 
    出人意料的,女儿把爸爸给的钱,连同自己攒下的5美金一起给了爸爸。
 
    原来,女儿要买的是爸爸一小时。
 
    “你说我什么都有了,但我唯一没有的就是你。”
 
    “所以,明天晚上你可以和我一起吃晚餐吗?”
 
餐桌冷清的家庭,养不出幸福感强的孩子
 
    泪目!
 
    为人父母,我们总觉得自己忙于工作和应酬,无法陪伴孩子左右,都是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好的生活。
 
    但孩子要的从来不多,不过是父母餐桌上20分钟的陪伴。
 
    昆山六年级学生李诗怡,就因为父母在工厂上班,经常不能回家陪她。
 
    从三年级开始她就学会了自己做饭,一个人烧,一个人吃。
 
    有时候为了让家里看上去不那么冷冰冰、静悄悄,她就开着电视机吃饭。
 
    可吃着吃着,她的眼泪就忍不住落下,开始想爸妈。
 
    出于对家的渴望,她把自己的心里话写成了作文《我想和爸爸妈妈一起吃晚饭》,她说:
 
    “家乡的很多事情我都已记得不太清楚,但我还记得,小时候在家里,爸爸妈妈总是陪我一起吃饭的场景。
 
    一家人坐在桌子前,很开心很开心。
 
    爸爸妈妈,我不在乎离乡背井,也不想要漂亮的衣服、丰盛的饭菜。
 
    因为我认为,哪里有你们,哪里就是我的故乡,有你们相伴,蛋炒饭我也能吃得香甜。
 
    我们一家三口好好吃顿饭,这样我才是真正有了家。”
 
餐桌冷清的家庭,养不出幸福感强的孩子
 
    字里行间,都是对父母陪伴的渴望。
 
    想起一句话:爱就是一家人在一起吃很多很多顿饭。
 
    孩子需要的,不仅是一日三餐,还有精神上的陪伴。
 
    因为,食物填饱的是肚子,而父母陪在身边,填满的是孩子的心灵。
 
    餐桌,是亲子交心的最好场所
 
    心理咨询师武志红曾说:“餐桌的距离就是心灵的距离。”
 
    冷冰冰的餐桌,培养不出热气腾腾的亲子关系。
 
    香港第一位女特首林郑月娥,平时工作很忙,尤其两个孩子还年幼时,她的事业正处于上升期。
 
    可即便如此,她却很少缺席两个孩子的一日三餐。
 
    她说:
 
    “平时自己要忙工作,孩子们忙学习,只有餐桌能让一家人聚在一起,坐下来,好好地聊聊天。
 
    在餐桌上,我会说说自己最近的工作和生活,孩子也会和我聊学校的生活。
 
    我们通过餐桌了解彼此的近况,并因此更加理解对方。”
 
餐桌冷清的家庭,养不出幸福感强的孩子
 
    是啊,饭桌虽小,但却是家人交心的一个重要场所。
 
    美味的晚餐,亲切的笑容,言语间的关怀,都是亲子之间情感传递的纽带。
 
    在知乎上看过一位爸爸的分享。
 
    儿子1岁时就被送回老家,直到10岁才接回身边带。
 
    由于常年不在一块,儿子对他很疏离,两人无话可说。
 
    于是,每天大家难得一起坐下来吃饭时,他就主动聊一天的经历,说生活的趣事,夹带着透露这些年的不容易,以及对家人的思念。
 
    父亲和儿子之间就在这些不经意间的闲聊中,走进了对方的心灵最深处。
 
    慢慢的,儿子理解了父亲,也和他越来越有话聊,也愿意和他分享一天的压力和快乐。
 
    餐桌时光,不仅是享受美食,最重要的是拉近关系。
 
    亲子间的交流,往往始于餐桌上的欢声笑语。心与心的贴近,往往始于一段温暖的饭桌时光。
 
    有科学研究发现,人在进餐时,大脑会分泌一种让人心情愉快的物质,所以吃饭是人最放松、最没有防御能力的时候。
 
    这个时候,人最容易敞开心扉,透露自己心里的真实想法。
 
    所以,想要走近孩子的内心,不妨先从陪孩子好好吃一顿饭开始,唠唠嗑,说说话,去了解孩子的咸淡喜好。
 
    让孩子感到亲切、关心,觉得自己是被重视的。
 
    餐桌的温度是家庭幸福指数的晴雨表
 
    吃饭冷清,长久没有烟火气,是一个家庭不幸的开始。
 
    想起电视剧《请回答1988》里,那个叫东龙的男孩。
 
    平日他的父母都忙于工作,很少照顾到他。
 
    从小,别的朋友们有妈妈做的爱心便当,他只能泡一碗拉面;
 
    别人家都是齐齐整整在一起吃饭,他却只能四处打牙祭。
 
    他最大的愿望,就是希望妈妈能陪自己吃完早饭再出门。
 
餐桌冷清的家庭,养不出幸福感强的孩子
 
    所以在生日那天,看到又是空荡荡的餐桌和一沓钱时,他伤心至极,离家出走了。
 
    武志红曾说:
 
    “给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财务自由,不如为孩子用心准备一顿家常饭。别让孩子身在家中,心却在流浪。”
 
    餐桌是孩子感知幸福的第一站。
 
    餐桌冷清的家庭,即使给孩子再好的物质生活,也很难给到孩子幸福感。
 
    一位名叫@乙辛的网友,曾自曝自己15年,只和父母吃过5次饭。
 
    他的父母经营着3家米线店铺,天天从早忙到晚,根本没有时间关心他是否吃饱穿暖。
 
    有一次,他到朋友家做客,看到朋友一家围坐在餐桌前,打趣逗乐,好幸福。
 
    他回到家也请求父母每周一天回家吃饭,却被呵斥不懂事。
 
    他不甘心,又自学了做饭,在14岁生日那晚做了4个菜,满心期待和父母一起享受餐桌时光。
 
    可等来的,却是父母的毫不在意。
 
    最终,他不再期待父母陪他吃饭,直接住了校,不再回家。
 
    甚至为了报复父母对自己的不关心,他开始自甘堕落,上课不听讲,顶撞老师,泡网吧打游戏,变着法儿地和父母要钱,成绩一路垫底。
 
    对他来说,最大的期盼一直是家里有父母等,桌上有饭菜香。
 
    有句话说得好:
 
    “一顿饭,不仅仅是一顿饭,它是感情的交流,是放下一切的用心陪伴。
 
    真正的爱和教育,不需要用‘诗与远方’来堆砌,它囿于一方餐桌,却容得下山河湖海。”
 
    一粥一饭,一蔬一菜,热气腾腾的氛围,它背后代表的是一份热气腾腾的情感,藏着的是一个孩子一辈子的安心和幸福。
 
    一家人在一起,共享一日三餐,共度岁月漫长,便是幸福最好的样子。
 
    自古有话:人不散,家就在;家若在,心便安。
 
    一家人围着桌子一起吃,才有家的感觉。
 
    风靡美国的电台节目《想一分钟》也做过一个调查,问他们孩提时最幸福的记忆是什么。
 
    出乎人们预料的是,绝大部分人记忆最深的都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琐事。
 
    其中“一家人一起吃饭”排在第一位。
 
    所以,即使我们再忙,也要常回家跟孩子一起吃饭呀!
 
    给孩子多一点在意,让生活多一点热气。
 
    父母子女一场,请珍惜现在还能陪伴的一日三餐吧。
 
    毕竟,我们能陪伴孩子的日子,会越来越少。
 
    而那些一起吃饭的时光,也终将成为治愈孩子一生的温暖记忆。